離開周益記三十年,一直都住在公寓或大樓裡,早已忘記獨棟獨院的生活,甚至會擔心自己住進來後能否適應。各種不安因素導致後棟自宅的設計過程舉步維艱,尤其是討論到細節時,完全不知該如何分配空間和規劃動線。比如二樓的廚房將近5米寬,最右邊的冰箱到最左邊的炒菜鍋距離會不會太遠?臥房在三樓,需要配置茶水吧檯和冰飲料的冰箱嗎?公寓的後陽台理所當然是洗衣曬衣的場所,但獨棟獨院時該在那兒洗衣曬衣摺衣?如果在樓頂,每天爬上爬下會不會太辛苦?
二樓的初步規劃是母親的房間和全家人的公共空間,但因位置正對著周益記的中軸線及神明廳,所以在公共空間的安排上捨棄了電視客廳,決定用寬敞的餐廳來與之呼應。只不過「寬敞」兩字有利也有弊,尤其設置中島之後,操作平台的增加讓流程動線從單一變得複雜,必須考量的因素也更多。途中,雅瑮因為想設計一個可以隔絕油煙和氣味的炒菜區,花了不少心思調整位置,但最終還是知難而退了。哈哈哈,只能說真不容易!
三樓空間則全部作為臥室使用,60坪設計四房兩衛一廳。數字上看起來綽綽有餘,實際卻受限於L形格局,規劃時還是費了點工夫。不過最終雅瑮順利得到明亮舒適的泡澡空間,小孩們也獲得各自的單人房間,還有個寬綽的電視客廳可以放下大電視、大沙發,能盡興地玩Wii和Switch。
四樓原本是洗衣家事空間和桌球室,中途調整為雅瑮的私人和室和儲藏間。但,住了一陣子後,私心覺得四樓作為洗衣摺衣的家事空間是很棒的,尤其冬日陰雨連綿,電風扇搭配除濕機的效果其實不錯……。
為了拉開長安街自宅與周益記的時代距離和觀感,選擇由營造楊老闆介紹的清水模塗料廠商來施作外觀。他們以手工做出鋼模和木模的質感,也找了一道牆試做顏色搭配,外觀整體包含陽台及滴水線,以及屋內交接處,都在討論中陸續定案施工。第一次嘗試這樣的工法,不知年份一久會有什麼問題,說不定五年十年後如同撥水劑般需要再檢視塗料的效能,但至少完工後的模樣與預期相當,很好。
特別感謝林碧雲建築師和室內設計彭竹慈建築師兩位引領我和雅瑮思考如何為新宅子的生活規劃空間與動線,並且在營造和裝潢各個工班的協助下逐步完成。幾處重點的照明由明俐的老公佶洋幫忙規劃設計;長兩米四特殊規格的八人餐桌椅也請教了鳥烏小作的GiGi與Hsinyu,找到位在台中的客製木工工廠,順利製作。終於,我在民國110年的年假期間入住,回到了新竹。
獨自住進後車路自宅沒多久,2021年5月遇上COVID-19疫情升級,孩子們紛紛改成居家遠距上課,順理成章把他們接過來一起在新竹住了幾個月,適應獨棟獨院的生活,也慢慢摸索遠離台北的食衣住行。
也是在這個時候,一隻街上的虎斑貓趁著停車開門的空檔,逕自溜進屋裡衝上頂樓蹲著就不走了,時機正好是孩子們求著養貓之際。好吧,就當「貓來起大厝」,希望牠招來好運,新厝舒適,修復周益記平安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