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TOP
活動
紀錄

憲二老師出走中

2024 年 7 月 25 日
周益記

磁磚具功能性也是一種建築裝飾,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生活之中,堀込憲二老師研究調查了二十多年,於今年完成了《台灣磁磚系譜學》。這次我們跟著憲二老師的腳步,漫步在新竹街區,由老師帶著我們認識新竹的磁磚,實際觸摸磁磚的同時,聽老師分享這些磁磚背後的意涵故事。

|新竹信用組合|

過去一般人在銀行不容易借到錢,所以有很多這種區域性的信用合作社,就像是當地的銀行,可以想像新竹信用組合在新竹很重要。門口的正方形磚很稀有,只有在這看過這樣立體的,可以稱作陶磚,也是通稱磁磚的一種。這裡原本是兩層樓,三樓是加蓋的,所以三樓用的磁磚的年代不一樣。從消防博物館二樓回頭看這一棟二三樓磁磚的差異就很清楚。

長型有溝紋的稱作scratch tile,scratch就是抓的意思,抓痕的磁磚。日本代約在1923年以後出現,歐美在之前就有了。抓紋是用一排釘子抓的,所以看土坯倒的方向,可以看出釘子抓的方向。發明這種磁磚的目的是希望表面不要太光亮,在那個時代的日本,尤其公家機關、政府的建築物,特別用這種磁磚。在日本又稱筋面磚,有13溝、19溝、25溝。

日本第一個用抓紋磁磚是東京帝國飯店,原來的飯店建築已經拆掉,在明治村重組保存大廳。從1923年竣工的帝國飯店開始,這種磁磚在日本很流行,主要是竣工時剛好發生關東大地震,很多建築倒掉,但帝國飯店只有一點小問題,幾乎沒有損傷,所以大家都認定這種建築形式和這種外觀磁磚,是新的時代,很快就流行全國。

磁磚有特別做角落用的、也有各種尺寸及不一樣的釉色。「小口」是紅磚的最小的面,也稱丁面。依據磁磚模具,如果是小口的兩倍長,叫做二丁掛,三倍長就是三丁掛。有趣的是新竹公賣局有2.5倍長的,該稱作二丁半嗎?

|消防博物館|

在這可以看到方形或二丁掛磁磚,有線條的是用模子做的,不是用釘子抓出來的。台灣有人稱這顏色是國防色,老師認為只是當時流行的顏色,沒有國防色這個稱呼。是那個時代大家喜歡,覺得漂亮的顏色。

|新竹州廳|

新竹州廳及新竹街役所與青少年館是差不多同時期。日本的紅磚建築,會在表面看得到的地方用比較好的磚,看起來比較光滑漂亮,看不到的地方或是建築背後,會用比較普通的磚,在那個時代也許預算的關係,會有這樣的作法。這在青少年館可以清楚看到,這是從紅磚開始發展磁磚的證據,希望表面比較漂亮。

|青少年館|

砌牆左右邊有一樣的構造,在日本稱作:「下駄歯」,意思是像木屐底部的構造,是為了日後加蓋的準備,再砌磚時容易咬合,不易分開。在這裡可以看到牆的表面磚是清水紅磚,是好的紅磚,看得到背面壓紋,應該是TR磚,後面結構體的地方,則是用普通磚。

老師拿出品川工廠製作紅色小口磚,台灣總統府及東京火車站都用這個磁磚。東京車站是1914年完成,還沒有磁磚的概念,所以裡面是紅磚,厚5公分,外面再砌紅小口磚,厚1.5公分,不是用貼的,工法不一樣,後來變成1公分厚。所以磁磚是從這裏來的,最外面的磚要最好看,裡面就有足夠的強度就好了。清水磚用鋼模鑄型,燒之前如果看到凹凸不平,就用布磨過,所以很平滑,燒好了就很漂亮。

現在青少年館的紅磚砌法是英國式的,一排小的、一排大的。法國砌是同一排大小交錯、上下交錯。奇妙的是淡水的英國領事館是用法國砌的砌法,有人是覺得法國砌比較漂亮。

日本的紅磚初期都是進口,明治以後自己生產,才開始慢慢統一尺寸,最後是跟台灣後來的一樣。所以也可以說台灣的紅磚尺寸被統一,是受了日本的影響,而且尺寸是一樣的。然後耐火的白磚,尺寸會比較大。

|水仙宮|

這裡用白色小口磁磚,很可能是昭和6年(1931)大修時貼的磁磚。除了小口,日本也有6英吋的。左右邊龍虎堵的地方,使用邊框用的白色磁磚做了邊框,長度是6英吋,是日本時代的。外圍是11公分,是戰後台灣燒的。台灣的廟宇裡常看見使用白色磁磚,三川殿或室內都有,尤其是室內,用來取代白灰壁,比較容易清潔,這是磁磚的優點,表面有釉,容易清潔清洗。

另外台灣有很多白色的手繪磁磚,如果是6英吋就是日本時代的,如果是11公分就是戰後生產的磁磚。白色小口磚先被生產使用的,不久後出現了紅色小口磚,貼在紅磚建築的表面,但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不久,就不流行紅色磁磚了,但白色磁磚持續被使用。

|新泰春吳服店|

有小口磚及剪黏的字,最上方是二丁掛磁磚和馬賽克拼貼花樣,應該是沒有釉料的馬賽克,但用顏料上色,因為不是鋪地板,顏料不會磨損,所以不是上釉料的磁磚,尺寸是24釐米的見方。

|周益記|

白色小口磚已經可以看到很多裂紋,跟陳天來故居因為是親戚關係,所以都貼了白色磁磚。因為施工中,無法更近距離上鷹架觀察。

|Q&A統整|

  1. 敷瓦是日本磁磚的原形,以前沒有Tile這個名詞,Tile這個名詞是大正11年(1922)出現的,被統一這麼稱呼。這之前用瓦來稱呼,是瓦的一種,瓦不一定是屋瓦,燒出一片一片平的,都稱作瓦,台北賓館用英國的磁磚,當時的設計文件寫「貼瓦」,牆壁貼的瓦,地板用的叫「敷瓦」。
  2. 今天提到的紅小口磚,在東京火車站大正3年(1924)完成時,被稱為煉瓦,還不稱為Tile。抓痕磁磚在日本被稱為Scratch Tile。紅磚的尺寸,長23公分,寬11公分,厚度6公分。剛才說的小口、丁掛、二丁掛的尺寸都是從這裡來的。這是大概,沒有那麼準確,會有幾米釐的差。
  3. 磁磚有乾式和濕式的分別,就是土坯是比較乾向鳳眼糕還是濕的黏土,抓紋磚要用釘子抓出抓痕,所以必須是濕的土坯,才能做出來。從背面看可以看得出來,乾式是用模子壓出來的,濕式是一大塊再切一塊一塊,不一樣,馬賽克和白小口磚是乾式的。
  4. 磁磚發展的重要時機是從RC建築開始。RC建築的水泥是吸水的,為了保護表面,所以在牆壁貼磁磚。但是像總統府是裡面紅磚砌,為了更漂亮,用紅小口磚再砌一層。像周益記就是紅磚建築,正面外面貼白小口磚。日本的紅磚建築在關東大地震後就很少了,之後就蓋RC建築,水泥的建築,表面就一定要貼磁磚。我的書有提到台中東海大學的教堂外面貼了黃色磁磚,但仔細看,瓷磚與瓷磚之間的縫,小的5米釐,大的5公分,我也很懷疑那些磁磚是否有防水的功用。
  5. 磁磚有流行的時代,白色變紅色變黃褐色,黃褐色和東京帝國飯店的外牆依樣,所以關東大地震前後的建築用磁磚的顏色有改變。之後淺咖啡色、淺黃色、黃褐色這樣,這裡的代表是台北郵局的外牆。
  6. 白小口磚時間久了有裂痕是釉的裂痕,然後會有汙染,但抓紋磚沒有釉,不會那麼髒。
  7. 圓山別莊最特別的是壁爐上的磁磚,和表面沒有上釉的24米釐馬賽克。
  8. 書上318頁有一張新竹玻工館外牆磁磚的照片,上面可以看到流動式的紋路,就像當下在窯中燃燒,釉藥融化流動的情境一般。後來在北投設廠燒磚,有很多抓紋磚是在北投做的,甚至可以在設計以後訂做開模。台大的13溝磁磚就是北投的,戰後也有持續生產。
  9. SAJI磁磚,是名古屋附近的日本三大磁磚公司之一。書上付的型錄是在日本舊書店買的。
  10. 型錄裡面花磚的花樣,跟其他公司大概一樣,是因為在英國有賣圖案的店,有美國公司買圖案,意思是買圖案就可以做,不一定是仿作。所以有很多不同公司會做一樣圖案的磁磚。
  11. 台灣這邊的花磚都是6英吋見方,或是3英吋,大正中期開始進口到昭和初期最多。然後磁磚背面的紋路是為了讓磁磚黏貼得好,然後也會把商標刻印上去,日本公司明治40年左右開始生產,也是用英文寫商標產地,做型錄,主要是為了外銷到外國,包括台灣、中國東北、東南亞和印度。主要是因為日本沒有地方貼,日本的建築都是土角、塌塌米、木板,實在要貼,只有廚房浴室。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
2019 年 12 月 20 日
《南聲囝仔》映後座談會
2020 年 2 月 5 日
《塹城育樂行旅》
2024 年 1 月 15 日
「獨具一格」新竹體家具鑑賞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