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華人家具大多以木質為主,但周益記很特別地有著兩張金屬床。
第一張是阿嬤房間裡黃澄澄的銅床,也是她的嫁妝。對於這個空間,我的印象是阿嬤的床腳邊總放著一個顏色、材質相同的黃銅臉盆;床前的茶几及凳子都鑲著貝,映著採光罩透下來的天光閃閃發亮;阿嬤的衣櫥不但厚重,雕刻也十分繁複,門片上好多個小凸圈圈圍繞在穿衣鏡邊緣,看上去分外別緻。仁政老師和修復師孟懇來勘查過,並同聲讚嘆這張東西合璧的銅床,那也是我第一次細細觀察阿嬤的眠床。後來,差不多是在修復完成的時候,我才在跟著康鍩錫老師走訪馬來西亞的旅程中,於檳城娘惹博物館看見一張極為相似的銅床。喔喔喔!原來是舶來品啊!
第二次進場,孟懇很熟練地把床拆解並分裝成一支支、一束束、一顆顆、一袋袋的「部位」,再送進正修科大藝術中心的金屬修復室,簡單檢視後我們一同討論他的發現和修復做法。
首先是材質。測試後發現基材是鐵,外層再鍍上紅銅和黃銅(搞了半天原來是披著銅皮的鐵床),形制上是適合華人的單側下床式樣,與西方人兩邊皆可下床不同,所以這床厲害的不只因為它是舶來品,而是西方世界設計給華人使用的進階版本。
接下來討論修復原則。周益記未來是可供使用的生活場域,所以修復後的床須可坐臥;而表面的鏽蝕是時間的記憶,如何讓鏽蝕不會嚇壞握著銅床架的手是重要的,所以決定用手術刀刮除銅鏽,並按區域塗上不同稀釋比例的B-72(一種多用途合成樹脂,常用於文物保護與修復)作為保護。重新組裝後,阿嬤的銅床閃亮亮地復活了。
周益記的第二張金屬床是阿公、父親、叔叔和我都用過的鐵床,自我有記憶以來它一直都在一樓房間。這張鐵床比一般的木床高一點,而且漆成黑色,再加上幾個銅製的黃色小環點綴,看上去像極了把屋外的鐵窗拆下來圍成一張床,懂事後才驚覺是難得的藝品。拆解時原以為會因鏽蝕卡死,但孟懇卻輕易地拆卸完成,只留下無法拆散的底座。黑色鐵床的修復原則與銅床相同,但鐵床鏽蝕太嚴重讓孟懇吃了不少苦頭,處理上同樣按區域採用不同稀釋比例的B-72保護。一番組裝後,小時候午睡的鐵床也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