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五年級生,我的求學過程相對缺乏本土教育,對台灣的了解也是從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開始,頂多加上民族英雄鄭成功趕走荷蘭人的故事。既然不諳台灣的歷史,更不用說新竹這片土地了。曾經的原住民、淡水廳、竹子城,還有淡新分家的歷史,以前我是一概不知。
開始認識新竹的機緣是2014年7月參加在李克承故居的一場講座,周宗賢老師談新竹和李陵茂家族的歷史以及李克承博士的生平。才知道新竹曾經是淡水廳衙門所在(原來淡水廳衙門不在淡水啊!)。記得大學時想了解歷史事件發生時的新聞還得特別到圖書館查閱存檔報紙,但現在不同了,淡新(淡水廳、新竹縣)分家後留在衙門裡的《淡新檔案》,上網就能輕易地查到資料。拜社會與科技進步所賜,講座中得知的那些關鍵字就像發光的鑰匙,開啟了我追溯新竹歷史的大門。
隔年,我參加了李元璋老師的「竹子城導覽」。從江山藝改所出發,沿著疑是竹子城跡的路徑走了一圈,沿路介紹舊地名和地標如:北鼓樓、屎溝巷、東門福德祠、武營頭、試院巷、石坊街、楊氏節孝坊、新復珍故居等。我一邊想像著曾經佇立的竹子城、磚石城和土城牆,以及過去的繁榮市景,一邊跟著導覽隊伍來到北門街老振興旁一條很窄的巷子。窄巷一路通到後車路長安街,老師說這應該是雍正11年(1733年)淡水廳同知徐治民環植莿竹為城所遺留下來的陳跡。回想小時候走過北門街無數次,卻從來不知道有這麼一條小巷。
後來,我選修李元璋老師在社大開的一門課,研讀了《淡水廳志》和《新竹縣採訪冊》,了解新竹的「正史」,學會在白紙黑字裡找證據。於是,迷上了新竹的地理歷史,迷上了道卡斯族的歷史,迷上了閩南客家族群移民史,也迷上了老街家族史和街上的食衣住行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