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9月29日孫致文老師導覽精華記錄】
【前言】
從清代到日本時代,再到1980年代,南管與北管一直是新竹重要的傳統音樂。這些傳統音樂的組織,又與地方宗教、商業,甚至文教發展關係密切。
每逢重要廟宇慶典時,新竹北管軒社的子弟們都會賣力參與遶境,或是隆重登臺獻演。在日本時代,甚至也為天皇生日、結婚紀念日等重要節日演戲慶賀。每次出陣與演戲,各軒社無不使盡全力展現音樂、戲劇的技藝,軒社間也彼此較勁,常有搭兩座戲台同場演出、一較高下的情況。
北管分為福路(又稱「舊路」)、西皮(又稱「新路」)兩派。福路派所崇祀的祖師爺為「西秦王爺」,新竹人稱「西秦莊王爺」。 例如:新竹「同樂軒」、「振樂軒」軒館的神案上,就寫著「西秦莊府王爺」。關於西秦王爺的身分有多種說法:有傳言為唐玄宗,又有人認為是指後唐莊宗,兩種說法各有道理。
從新竹「同樂軒」、「新樂軒」、「振樂軒」等軒社都奉祀西秦王爺,但從過往活動紀錄觀察,新竹子弟兼學福路及西皮兩派的音樂與戲齣。因此,不同於宜蘭、基隆等地激烈的西皮、福路之爭,新竹過去只有軒社之間的競爭。但在傳統藝術示微的今日,軒社也從競爭走向支援、合作,一同傳揚新竹的傳統戲曲文化。
【背景與重生】
新竹的北管軒社,大多由職業相同或有地緣關係的子弟組成。在日本時代,新竹最重的軒社有六個,俗稱「五軒一社」。「同樂軒」成立年代最早,推算成立於清道光二十年,據資料記載,原先成員多為淡水廳的衙役,日本時代開始,參加者多是居住在南門一帶從事粗工、雜役的勞工。「振樂軒」相傳創設於咸豐八年,同治五年正式定名;成員多為西門客雅一帶的土木、泥水工匠。「同文軒」是從「同樂軒」分出,成員多是日本時代鐵路局的員工。「和樂軒」則由新竹後圳溝(今中山路57巷一帶)染坊的染布工組成。「集樂社」多為幼木匠師,軒內木製工藝品講究精緻。至於「新樂軒」成立的時代,若根據一張1948年慶祝建軒四十周年的演出相片推算,大約成立於明治41年(1908)。
新樂軒的參與者大多是新竹北門街居民,與長和宮(外媽祖)關係密切。新樂軒的支持者,也多為北門街的紳商;其中二十四位出力最多,被稱為新樂軒的「二十四董」,包括北門街「謙成商行」的經營者陳性、陳火順,創辦「合發木材行」的陳火生,其後成立「新光集團」的吳火獅,創辦台菱紡織、東華合纖的家族重要成員林山燕,新竹第一家百貨公司「新州屋」的創辦人戴吳獅等人。正因為新樂軒支持者的資金雄厚,因此各種陣頭、演戲的用品,都非常講究。
原先新樂軒的曲館原設於江山街聖媽廟旁,各式用品(統稱「傢俬」)則存於在北門街一位軒員家中。1997年後,由於生活型態轉變,新樂軒年長的成員也有多位凋零,活動力大不如前,沉寂了一段時間。這段時間,新樂軒的傢俬沒有得到適當的保護;直至2015年,長和宮楊金土主委為新樂軒訴訟取回新樂軒文物,且妥善保存於宮內。新樂軒奉祀的祖師爺──西秦王爺神像,也得以安奉在長和宮的側殿;至此,才又吸引年輕有志者加入,恢復日常練習與排場。
在楊主委的努力之下,設立於長和宮香客大樓內的文物館,即將在明年(2020)落成。此次,獲得楊主委的大力支持,周益記主辦第三年的「北管南音獻場」,就將帶各位先睹為快,看看這些巧奪天工的文物。
【新樂軒文物】
在「輸人不輸陣」心態下,北管軒社的各項「傢俬」都不只是講求實用,無不費盡心思,吸引他人的目光,展現軒社的實力。經過數十年、甚至近百年,這些傢俬都可視作傑出的藝術品。這二、三年,長和宮委請學者為新樂軒的文物作了全面的清理與登錄,今年,部分文物也已獲「文物資產法」的認定登錄保存。在「金長和文物館」開館前,先介紹幾件重要文物。
一、繡旗
(一)頭旗:
頭旗像是軒社的招牌,在陣頭時最前端,讓路旁的圍觀者能立刻知曉是哪個軒社。由於是重要的門面,因此繡工當然不能太草率。軒社並不僅有一面頭旗,其中有軒社子弟合資購買的,也有和軒社關係友好的宮廟、地方仕紳贈送。頭旗正中會有軒社名,右側上款或許會標示年代,左側下款就會繡上贈送者的姓名或單位。如新樂軒這面橘黃色頭旗,便是嘉義北港朝天宮所贈送,由此可見當時新樂軒和朝天宮密切友好的關係。拿出這面頭旗,不僅新樂軒有面子,北港朝天宮的名聲也更響亮。
(二)「獅旗」:
這種方形的大旗,由於形狀像把菜刀,因此俗稱「菜刀旗」;但因為旗面繡了獅子,因此新竹子弟往往稱為「大獅旗」。這類旗子一面繡獅子,另一面繡軒社名,最上頭的用竹竿穿過,由兩人一組扛著行走。因為布幅大,獅子又雄武,成對安置在陣頭中,很能彰顯軒社氣勢。
昔日新竹北門街有不少繡莊,師傅手藝精湛,而新樂軒有一部分的旗幟就由本地繡莊所縫製。旗面上也會繡贈與者姓名或單位名稱,作用也是在宣揚名號,展現支持者的財力或勢力。
旗面的獅子,為了要有立體效果,在其中填充了棉花,使身形更為寫實。獅旗背面不但繡上「新竹新樂軒」的字樣,還設計了一個專屬的圖徽,很有現代logo的新穎概念。這或許是因為新樂軒多由北門街商人支持,就把商號標誌的作法運用上來。
除了主體的獅子,旗上還繡有許多祥瑞的動物、植物。如牡丹、鳳凰、孔雀,以及寓意多子的松鼠、葡萄等。新樂軒的文物中特別常見孔雀的圖像,顯示北門街富貴、高雅的形象。
大獅旗上的獅子雙眼,可加裝燈泡,當夜晚出陣時就顯得格外風光。
(三)「天賜麟兒」旗幟:
這面旗繡有傳統武將樣式,騎乘麒麟,手拿繡有「天賜麟兒」的小旗。旗面正上方則繡有「新樂軒」三字,左右各有一隻鳳凰護持。
值得注意的是贈送者「謙成商行」,這是北門街赫赫有名的店家,性質像是現今的貿易公司,代理高砂麥酒、臺灣爆竹、白鹿調味料、苧絲苧麻布等「和洋雜貨」。謙成商行的負責人陳性,是新樂軒「二十四董」之一,是北管重要的支持者。商行建築的立面,目前還屹立於北門街上,但產權已易手,目前是城隍廟的資產。
(四)「艾森豪總統訪華」風帆旗:
這類長幅旗幟,旗面上繡有立體獅頭,因為外形如風帆,因此又統稱「風帆」。
1960年6月18日,美國第卅四任總統艾森豪訪華,政府安排各界民眾前往松山機場迎接,以示熱切歡迎之情。在新竹軒社中,唯獨新樂軒獲得迎、送艾森豪的機會,當時,新竹縣政府(縣、市分治之前)特別贈送了此面風帆旗作為紀念。此事在新竹北管活動中較為特別,此面繡旗在新竹更屬獨一無二,意義非凡新樂軒也有其他更大幅、繡工更講究的風帆旗,因收納不易,其中一面為軒中非常重要的「子弟先生」柳應科所贈;這面旗未來將會在文物館展示。
這種更大幅的風帆,因為都安置在陣頭末段,有「壓陣」的意味,因此又稱作「壓帆」。
二、四點睛
北管軒社有四項最受矚目的「傢俬」,在陣頭中吸引眾人目光,被稱作「四點睛」;分別是:彩牌、紗燈斗、鑼桿、鼓架。
鼓架原只是為了放置單皮鼓與堂鼓,鑼槓原本也只為了支撐大銅鑼,但在北管子弟的眼中,這些都關係著軒社門面。因此會請刻工精心設計、雕刻,不但造型精美,還雕刻了許多花鳥與歷史人物。
據耆老所述,新樂軒彩牌、鼓架、鑼槓是軒員林嘉澤於昭和初年設計。本是木雕師的林嘉澤,以數年時間雕造完成彩牌、鼓架。至於鑼槓,則由出身泉州惠安的匠師黃連吉完成。黃氏約於昭和二年(1927)隨師來臺,其後長年受聘負責新竹城隍廟木作修整、新製。
據耆老所說,當時南寮漁港橋墩替換整建,換了的粗壯的舊木料,便成為新樂軒雕造傢私的絕佳木料。根據整理新樂軒文物的林仁政教授所說,這批木料是俗稱「狗骨仔」的白楊木。由於這種樹木生長緩慢,質地細緻又堅韌,最適合雕刻人物、神像,更適合作傢俱。
新樂軒的木雕品為軒社內部子弟親自設計,再請師傅雕刻,有強烈的「新竹體」風格。軒員林家輝、林嘉澤兄弟也參與雕造。無論鼓架或燈斗、鑼桿、彩牌,都以「外葉內枝」的透雕法,展現層次感,又以「鋪面顧邊」的方式,使每件作品的構圖都十分豐富。
(一)彩牌:
木雕彩牌以外框、雕片裝組而成。軒社也會有繡面彩牌,其實只是裝點門面,並無實用功能。
新樂軒這件彩牌,設計精美,以白楊木雕片及茄苳木外框組成;外框為林家輝、林嘉澤設計,目前還保留著彩牌的設計手稿。
彩牌正面分為左右兩個主題,一文、一武。右半作兩層樓閣,上層檐匾題有「太真」二字,閣中楊貴妃側身回視,高力士則在一旁服侍。閣樓下層,刻畫「太白醉寫」的情節,也就是見於北管戲齣中的「李太白回蠻書」的場景。殿中桌案前坐著一名身著官服、手中執筆的男子,便是李白,桌案另一旁坐著捻鬍的番族男子,面貌、表情都很可愛。李白在外邦使臣前執筆作書,神態專注卻從容不迫;楊國忠則在殿外左側龍柱旁窺伺,瞪著如銅鈴的雙眼,十分傳神。崑劇至今常演〈醉寫〉,劇中都有「國忠捧硯、力士脫靴」的情節;但在新樂軒彩牌中此並沒有這樣的場景,用了較文雅的方式展現,十分特別。貴妃故事在臺灣傳統木雕中較不多見,但〈回蠻書〉是新樂軒柳應科所抄劇本中的一齣,可見設計者極為用心。左半則是《封神演義》中武打情節,人物姿態都不一樣,可說是神氣活現。
彩牌中片正上展現三段《三國演義》情節。正中為「華容道」,可見到關公、曹操;左上為「鳳儀亭」,可看到董卓、呂布、貂蟬;右上則為「黃鶴樓」,有大家熟悉的劉備、趙子龍、周瑜。〈黃鶴樓〉正是新竹北管子弟常演的劇目。
彩牌左、右兩片,則各以《封神演義》「岐山受犁」、「子牙西岐逢呂岳」為主題,雕工精細生動。
彩牌四周雕刻了牡丹及花草裝飾。底下的貓與蝴蝶意涵著「耄耋長春」。兩隻螃蟹傳遞蘆葦意指「二甲傳臚」;「傳臚」原為明清科舉考試中最後一關「殿試」的進士第四名,這裡是代指科舉高中進士。雕片中還有蝦子,因身形彎曲,在傳統木雕中有「彎彎順」(可身可曲)的意涵。至於鯉魚,則有「魚躍龍門」的吉祥意。
還值得一提的是:彩牌正上「新樂軒」三字旁,左右兩側皆有臺灣在日本時代流行的西洋天使形象,與表示福氣的蝙蝠搭配,中西融合。彩牌上原本有八仙和南極仙翁,不幸佚失。我們暫時只能從舊相片中看到他們完整的樣態了。很希望有朝一日能完好尋回。
(二)鑼桿:
北管音樂除了鎖吶之外,還有一個標誌性樂器「大銅鑼」。這種鑼桿原先就只是為了吊掛大銅鑼之用。
據新樂軒耆老口述,鑼桿由整根「狗骨仔」雕成,為泉州木匠師黃連吉的作品。採兩面立體透雕,底部設置掛鉤可懸掛大銅鑼,左右兩側各有一人協助扛起,方便在陣頭行進中演奏。
這件作品的主題,依然是一文、一武。「文」的一面,與新樂軒特色相呼應,為「漁樵耕讀」。上頭刻著面容飽滿的漁夫、樵夫、農夫、烹茶讀書人。漁、樵、耕、讀四個主題,各以松、竹區隔,看似各自獨立卻又密合無間。人物臉龐圓潤,表情恬靜自然,展現悠閒從容的生活。傳統雕刻品多為歷史故事,新樂軒以成語「漁樵耕讀」為主題,尤其特別。
至於鑼桿「武」的一面,則是熱鬧的《封神榜》中「九曲黃河陣」;雖然看不出有具體的故事,但《封神榜》中重要的角色,如金吒、木吒、哪吒等皆在上頭。各種不同兵器與坐騎,衣飾、表情都十分講究,布局飽滿而不零亂。
(三)鼓架:
鼓架原只是為了放置單皮鼓與堂鼓、扁鼓,但這件鼓架不但造型典雅,而且每個細部都精雕細琢。十分美觀,但卻完全不實用。
因為做工細緻,且體積較大,平時出陣時需組裝。底部為八角型,兩座須由主軸撐起,中間有一高塔,下方設計成「鼎」形。一般稱作「花籃鼓架」。左側擺放「北鼓」(即單皮鼓。「北」為狀聲詞,讀如biak.),另一側擺放通鼓(即堂鼓。「通」也是狀聲詞)和扁鼓。北鼓的鼓手又稱為「頭手」,在演奏時是掌控節奏的領奏者。
同樂軒、新樂軒的鼓架形制、風格較接近。雕作的年代大概就是正值新竹城隍廟整修的大正十三年至十四年間。同樣遺憾的是,這件鼓架中座下方的三足鼎已遺失,目前只能以簡易替代品支撐。
(四)紗燈斗:
燈,自是作為照明使用,但閩南語中「燈」與「丁」同音,因此又有「添丁」的吉祥涵義。北管軒社使用的燈,是用紗布裹在竹架上製成,稱作「紗燈」(時常有人誤記作「西燈」)。燈斗便是為了安置這對紗燈而設計。組裝後,頂端有一人物,紗燈下有精雕的燈斗,下方則是長杆。在陣頭中,這對紗燈一左、一右安排在旗或彩牌兩側,作前導之用。
【尾聲】
新竹軒社與街坊生活、地方信仰關係密切。在這些北管「傢俬」中,可觀察到當時生活娛樂及工藝的精湛表現。長和宫文物館開幕後,各位可以更仔細觀看這些藝術品。展場中將會詳細說明新樂軒的歷史及新竹軒社間的關係。
傳統北管曲調,如今已鮮為傳唱,但慶幸仍未成為絕響。希望能透過每一次的「北管南音獻場」展演及導覽,讓更多市民有機會接觸在地傳統藝術與文化,更希望藉此吸引參與者,讓北管、南音成為當代新竹城市生活中的美妙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