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7月1日-講唱會精華摘錄]
【前言】
周益記第一次以講唱會的方式來讓大家認識北管音樂,難得的機會讓參與者可以在很親密的空間看見北管演出,除演出外,還有老師為大家講解,讓大家能更了解北管藝術。
活動先由竹塹北管藝術團的董盈廷老師協助介紹,北管藝術團進行示範演出。下半場由虎林國中的老師莊文賢帶領學校的布袋戲社團向大家介紹及演示北管作為後場音樂的布袋戲。
【北管概述】
大約在十八世紀,北管由移民傳入台灣,經過四百年的傳承,已經對台灣生活充滿影響力,宗教儀式、婚喪喜慶、陣頭踩街,戲曲的後場音樂都能聽到北管的聲音。北管團體包含職業團體及子弟館,子弟館跟社區有密切關係,較傾向服務性而非商業性活動,在保存傳統音樂上也扮演相當的重要角色。
「北管」二字可以分別解釋:「北」可以解釋為音樂風格,「管」可解釋為音樂的派別。北管給人印象是較為高亢、熱鬧的樂種。
而北管演出方式分為三種,第一種為「排場」,單純的演出沒有化妝;第二種是「上棚」,有化妝、戲服、燈光效果;第三種是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出陣」,以活動性的演出方式,在路上活動經常可以看到北管陣頭的出現。
北管音樂分為歌樂以及器樂兩方面,歌樂主要有曲辭及口白,其中樂曲包含了「戲曲」及「細曲」;器樂的部分主要為樂器演奏,分為兩種樂曲:「牌子」跟「絃曲」。
【北管歌樂─戲曲】
俗語道「食肉食三層,看戲看亂彈」,意指吃肉要吃最好的,看戲就要看亂彈戲。現在有時我們還會聽到亂彈戲,有時會聽到北管戲,但兩種有點區隔,亂彈戲是職業戲班,業餘的戲班則稱為北管或子弟戲。
以聲腔來分的話,北管可以分為「福路」跟「西路」。福路派後場音樂最重要的樂器是提絃,是由椰子殼所製成的殼仔絃,祀奉的神明是西秦王爺。西路派最重要的樂器則是京胡,供奉的神明為田都元帥。
北管唱念法是以官話為基礎,又稱作正音。「官話」簡單來說,就是明清時期的共通語言,好比現今的國語。在北管流傳到台灣後,經過在地語言影響,使得現在聽起來比較像是不太標準的國語。
在用嗓方式上分為「粗口」及「細口」,粗口即是以本嗓來演唱、細口則是以假聲演唱。而北管會有「加聲辭」的唱法,便是在唱到曲辭的句與句中間或是句尾時,加上「啊」跟「咿」的聲音。
董老師接下來以「又見女將軍跪在帳中」這句唱詞示範粗口與細口的唱法,北管在唱粗口時是以「啊」作為加聲辭,而唱細口時則以「咿」作為加聲辭。聽起來粗口有種豪邁奔放的感覺,而細口則帶有小家碧玉之感。
粗口與細口也帶有不同的角色意味。粗口是老生、老旦以及花臉系列的角色所用的唱法,細口就是正旦、小旦以及小生會用的唱法。而小生並不全然用細口唱,主要會以「陰陽嗓」,即是本嗓(粗口)與小嗓(細口)交雜唱念。
北管的劇本稱做「總綱」,總綱上會紀載著演出的角色以及相關的歌詞、口白等等。會在上面標註角色的身段動作,如果寫「跳」就表示此角色等一下要跳台,如果寫「點江」就表示要做出點江的動作。甚至包含到嗩吶曲牌及過場音樂的名字也都會記載在上面。
【北管歌樂─細曲】
北管歌樂另一個部份是細曲,細曲比較細膩,會使用絲竹伴奏,演唱者執板演唱。其中某些曲調,可溯自明清時期,由俗曲所發展而來的曲牌。
【北管器樂─牌子】
器樂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鼓吹樂,比較適合熱鬧的室外演出。鼓吹樂中唯一的旋律的樂器就是嗩吶了,鼓類的樂器有小鼓加上叩仔,可以稱頭手鼓,又叫「ㄅㄧㄚˋ鼓」。第二個就是通鼓,或稱作二手鼓。銅器則有鑼、大鈔、小鈔,及響盞。
這些鑼鼓樂器的學習,是由念鑼鼓經或是鼓詩開始,如要敲擊大鑼在鼓經中就以「匡」代表,大鈔則是「七」、小鈔是「才」、響盞是「呆」……在每一個鑼鼓經當中都會有不同的樂器代表,老師便以鑼鼓經的一段「火炮」示範如何記誦:
大嘟 │ 匡 才 匡 才 │ 匡 乃呆 七呆 乙呆 │ 匡
在跟著老師念誦時便會發現它具有一定的音律性,且有種熟悉的親切感,令人回憶起看著北管戲曲時跟著音樂亂唱的小時候。老師也提到,其實要先學會了鑼鼓經,才知道在什麼時候要打下去。
【北管器樂─絃譜】
絃譜是絲竹合奏的音樂,在北管中,絃譜是用絲竹樂器來伴奏,樂器分為:提絃、和絃、三絃、洋琴以及品。和絃的聲音較低,音域比提絃低八度。而這幾種樂器也是文場比較常見的樂器。
除了大略提到樂器外,老師特別提到北管器樂的記譜方式,北管器樂不是用五線譜,也不是用現在常見的簡譜來記,而是使用傳統的「工尺譜(工ㄨ譜)」,工尺譜有五個音:上、ㄨ、工(凡)、六、五(乙)。在譜上面只會記載著「骨譜」,也就是沒有裝飾音,只有主要音的譜。這樣的骨譜是要留一些詮釋空間給予演奏者,讓演奏者在演奏中可以有更多的變化性。
【北管與童話故事的結合─灰姑娘不娘】
老師特別提到過去在猴囝仔北管樂團的演出節目,當時為了因應兒童劇場的需求,特地創作出了「灰姑娘不娘」的兒童劇,最特別的是老師用了四種北管的樂曲結合在其中,可說是以北管音樂為背景的音樂劇。
現場老師播映了一段當時演出的影片分享,灰姑娘利用美妙的聲音來確認看看是否是她的真愛,最後與王子合唱一段北管戲曲作為結尾。聽到老師將兒童劇結合北管表演演出讓人驚訝,但是這樣的創作非常的創新而有趣,不過現在已經沒有在表演了,實在有些可惜。
【北管戲曲示範賞析】
老師示範宋代《鬧西河》全本劇的其中一段「扯甲」。《鬧西河》故事是敘述在宋代年間,番邦單單國興兵來犯,胡延平被單單國駙馬姜統所擒,高峯豹前往搭救,並以隱身法術在姜統的慶功宴上攝去酒杯,又以棒槌痛打眾人。另一方面,高峯豹藉隱身之術戲弄出外射燕遊玩的公主,最後公主見到現身後的高峯豹十分傾心,扯住他的鎧甲,與高峯豹約定八月十五要回來與她成親。
在示範開始前,老師先介紹裡面的角色扮相與道具。角色之一是高峯豹(小生),高峯豹本身的扮相是武生,身戴二龍盔、改良甲、狗頭帶,另外比較特別的是還有隱身草,武器則是兩枝棒槌。另一位角色則是番邦公主蕭翠英(小旦),蕭翠英身著宮衣,頭戴七星冠、雉雞尾(翎子),另有狐尾毛以彰顯番邦身分。
【虎林國中北管布袋戲社團】
虎林國中莊文賢老師帶布袋戲社團學生到現場,在講解前,學生們先表演了大爺二爺的故事,接著,由莊老師講述他為什麼會開始帶領這個布袋戲社團的原因還有如何帶領的方式、到目前的成果,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莊老師的父親以前就是新竹布袋戲班的師傅,本身是黃海岱的學生,屬於五洲系統的演師。小時候,莊老師的父親希望他讀書升學,不要學布袋戲。但是在莊老師擔任虎林國中歷史老師之後,反而開始想要復甦傳統布袋戲。擔任歷史老師的他,原本是不用花時間去創立這個社團,但想到這個屬於台灣的傳統藝術如果沒有人來做就會消失,深覺可惜,剛好學校也想發展自己的教學特色,於是在民國92年成立虎中北管布袋戲社團。
虎中北管布袋戲社團的訓練師資由文賢老師負責布袋戲操偶與口白,竹塹北管藝術團的田文光ヽ董盈廷老師指導北管音樂。這個布袋戲團的後場是大戲的形式,與一般的傳統布袋戲不一樣。如稍早董老師所示範演出的便是大戲,大戲的樂曲很多,但也因此訓練困難,一般的布袋戲團前後場有六位團員就很多人了,莊老師帶領的布袋戲團除了活動當天來的十幾個學生外,最多可以擴充到三十五人。
【指導與課程】
社團課程內容,在布袋戲的部分有掌中戲歷史的基本認知、操偶技藝訓練、口白、編劇以及排演活動。北管樂部分則有樂器基本認知、鑼鼓點、樂曲習奏等,最後還要跟布袋戲配合。其中最難的是編劇,再來是排演配合。在練習時相當辛苦,一開始布袋戲ヽ鑼鼓樂ヽ絲竹樂與嗩吶需在不同教室訓練,莊老師時常需要一間一間教室的跑,了解每個部份的狀況。北管樂達到一定程度,再將彼此兜和起來練習,最後再與布袋戲整合,一齣戲才有辦法像現呈現在大家眼前。因此,在篩選團員時主要以有無興趣、能否吃得起苦為主要考量。社團的訓練時間除了原本的社團活動課之外,就連午休、放學後,甚至假日都會需要練習,但看到學生們都願意花費時間參與,莊老師也覺得值得。
【經營成績】
社團經營到現在,有了一些成績,不管是學校的校慶ヽ畢業典禮、社區活動、外賓來訪都會邀請他們演出。甚至還曾參加全國比賽,拿到優良成績。
莊老師還提到,第一次去參加全國賽新竹市初賽時,因為沒有經費,請替代役用壁報紙畫了一張海報,貼在三夾板釘的裸面布景前,充當彩樓,雖然如此拮据,他們仍是非常努力。另外,莊老師非常自豪他所教授的學生們可以到廟前演出扮仙戲,因為扮仙戲難度很高,學生必須要會背誦、唸出正確的正音口白,而北管樂曲演奏的曲目更多ヽ難度更高。
【願景】
莊老師希望能夠為小朋友們爭取更多的舞台,型塑文化策略。希望可以跟各個學校合作,或是搭配不同的藝術領域共同演出。在演出北管布袋戲的同時,也希望能夠讓另外一群小朋友用舞蹈呈現,透過不同的藝術,激發出更不一樣的火花。
【結語】
虎林國中的北管布袋戲團,莊老師覺得對學生來講是升學壓力的釋放,以及創意的激發。對民俗技藝而言,是濃情鄉土關懷與藝術技巧的展示。學生透過這樣的方式,了解藝術、了解歷史、了解文化,成為多元學習的管道。
我們也在這次活動的機會中,看見傳統藝術的精彩與美麗,也看見仍然有人在努力撒下種子,期待能夠將這些現已沒落的北管藝術,透過不同的方式持續傳承,讓它不會在時代洪流中被掩藏、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