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9月2日-講唱會精華摘錄]
【前言】
秋獻場的講唱會開場請到董盈廷老師,去年董老師又講、又唱、又演的介紹北管,今年她除了會帶大家認識北管之外,還會讓大家操作一下北管的傳統樂器,並帶大家參觀北管藝術團絃仔班的團練。
【關於北管和展演形式】
北管於乾隆、嘉慶年間傳入,至今約兩三百年的歷史,已經落地生根於台灣並融入我們的生活。許多場合都能聽到北管的聲音,如:戲曲後場、迎神賽會、宗教儀式及婚喪喜慶都能聽到。北管展演的形式有排場、演戲及踩街。排場是靜態的表演,演出者都是坐著演出,感覺有點像室內樂。演戲又稱「上棚」,如城隍廟在普渡時外面戲台演出的子弟戲,演員會有一些扮相、裝扮和身段動作。踩街也稱「出陣」,是目前最常出現的形式。陣頭的發展和起源在早期台灣社會的聚落或村莊,在這些聚落的生活圈中,當遇到了神明生日或年度慶典時,可能就會組成了一些業餘團體來做演出。陣頭有分成文陣、武陣和喪葬陣。文陣是以音樂或舞蹈為主,像是北管陣和鑼鼓陣是以鼓或嗩吶組成,而車鼓陣就是歌舞的形式。武陣是因早期村莊為避免被強匪或其他外族的人攻擊,將武術融入舞蹈,有強身健體之外也有保護村民的作用,如宋江陣就是拿兵器表演。
【北管器樂】
器樂是單純的樂器演奏,分成牌子跟絃譜。
一、牌子
牌子分成三種:聯套、單曲聯章、單支曲牌。
1.聯套,顧名思義就是一整套的,雖然只有一個曲牌名,但裡面有四首到五首,每首的開頭都有名字。老師拿出了《十牌》和〈醉花陰〉的樂譜給大家傳閱。《十牌》是曲牌名,由十首曲牌組成一套。《倒旗》也是曲牌名,總共由四首曲牌組成,其中的第一首叫做〈醉花陰〉。
2.單曲聯章:在北管話中叫三條宮,拿《兔兒》為例,裡面的組成是母身(主旋律),還有清跟讚,這樣三條組合在一起叫做三條宮。所以在計算牌子時,會用宮做計算單位。
3.單支曲牌:就是一首小曲,比如風入松。
牌子常出現在出陣中,常用到的樂器有嗩吶、鼓類樂器及銅器,而嗩吶是主要樂器。嗩吶的構造是上面靠蘆葦草做成的簧片震動發出聲音,中間的管子和吹斗都是可以拆卸的。此外,學習吹北管嗩吶一定要會循環換氣,因為北管嗩吶通常會在行進間演奏,會循環換氣可使演奏時聲音不會中斷。鼓類樂器的小鼓,又稱piak-kóo或tak-kó,是以樂器發出的聲音作為擬聲字來命名,小鼓會搭配叩仔,兩個一組。通鼓跟扁鼓在出陣時很好運用,因為行進的順序是鑼車在最前面、鼓在中間、嗩吶在後面,但位於最前方的鑼車看不到完整的鼓,所以要有兩種不同的音高,來讓打鑼鈔和吹嗩吶的人來判斷現在要打跟吹的內容,有提示的作用。最後是銅器類,有大鑼、小鑼、大鈔(國樂稱鈸)、小鈔、響盞(京劇稱小鑼)。
二、絃譜
絃譜所使用的樂器都是絲竹樂。提絃(又稱殼仔絃)、和絃、三絃、洋琴、品。其中老師提到和絃為了襯托提絃,所以它的旋律跟音率比提絃低八度,整體聲音聽起來較低。而北管的洋琴比國樂的洋琴小只有兩排琴碼。
北管的聲腔有分為「福路」跟「西路」。其中提絃是福路的代表,也是福路的領奏樂器;而西路的領奏樂器是京胡(又稱吊鬼仔),一般都是蒙蛇皮在表面,用蛇皮的共振度會比較好,聲音也會比較亮,而且它的聲音跟京劇很像。
【鑼鼓經與工尺譜】
前面有提到牌子的樂器,就必須提到鑼鼓經。在學習西洋樂時,要會看五線譜;學國樂要會看簡譜;而學北管樂則要會看鑼鼓經。鑼鼓經是把樂器發出的聲音轉換成文字,形成了我們現在的口訣。以下是鑼鼓經,樂器與其相對應的字。
小鼓:八、大、的、嘟得拉大。
叩仔:各、叫。
通鼓:咚、隆咚、嘟。
大鑼:匡、吼、亢。(通常大鑼一打,其他樂器會一起啟奏。)
大鈔:七、集(悶音)。
小抄:才、集(悶音)。
響盞:呆、台、叮、噹。
北管的記譜叫做工ㄨ譜、工尺譜。樂譜上的字都是音符, 如果工ㄨ譜上的字(音符)旁邊加了人字邊,就代表高八度。但是五就不會用到人字邊,因為五已經按到最底了,再加上不換把位,所以最高就只到這個音,所以北管是使用七聲音階。
【北管的歌樂】
前面提到北管音樂除了器樂,還有就是歌樂。歌樂會有唱歌跟口白,並分成戲曲跟細曲。
一、戲曲
老師提到西路是用京胡,所以北管戲曲跟平劇聽起來是有點像的,只是使用的語言不一樣,因此有人說北管是平劇鄉下的表哥。
老師接著介紹北管戲曲的唱唸法。北管使用的語言叫做官話,可以把它認定是北方所使用的語言,是跟皇帝呈報奏摺所使用的語言,或是官員跟官員之間的溝通語言,但它流傳到民間給百姓使用後就會參雜各地的方言,流傳到台灣這邊可能就會參雜一些閩南語或是客家語,已經不是正音的官話,也稱作是藍青官話。
二、細曲
比起較大聲的戲曲跟牌子(用到鼓跟嗩吶),細曲只有絲竹的伴奏顯得比較小聲。演唱的人要左手拿板打拍子(兩面的地方在前,單面的是手拿的位置)。在中部較常可以聽到細曲,而北部大多是戲曲跟鑼鼓樂為主。因為比較不吵,所以細曲的練習和演出時間多為晚上八、九點過後。
細曲分成三種:
1.聯套:是一整套的。老師帶來《奇逢》的樂譜給大家傳閱,共有四張,主要在講拜月亭的故事。
2.單曲:就是一首曲子,以一些故事為主的內容。像是《魯智深醉倒山門》或是描寫風景、生物的《小南辭》。
3.小曲:大多是從崑曲流傳進來的風格和內容。
細曲講求秀氣,除了上述的故事,也有描寫思夫和一些閨房秘事,所以適合晚上唱。但表演者在表演時通常不能有表情,因為他們只是把這個曲子敘述出來的角色。如果是祝壽的曲子通常會挑選都是民間大眾喜歡的小故事或是大戲。
最後老師讓大家體驗前面介紹過的鑼鼓,並且一起演奏前面覆誦過的《火炮》。大家在短時間內學了要如何拿樂器,還練習了需要合奏的地方,以及不同樂器的節奏。雖然一開始大家都不太熟練,但在老師的指點之下,經過幾番練習後,大家也抓到了樂曲的節奏,進行了一場小小的演出。最後參觀了竹塹北管藝術團團練的地方,為此次的講唱會畫下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