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璋老師塹城導覽散步路線】
使用方法:請閱讀本文導覽故事,按圖索驥搭配以下「行水路・尋塹城」Google路線地圖使用。
3月19日的下午,憂心連日不斷的大雨將影響當日導覽行程,正當準備轉為室內講座的前三十分鐘,天空突然轉雨為陰,好讓一行人能順利跟著李元璋老師一同出發,今天串門的集合地點是對面的見域工作室,我們從這裡出發探尋竹塹水路與舊城的蹤跡。
【如溏心蛋的三個竹塹城牆】
新竹市是全台灣唯一擁有三重城牆的古城市,三重城牆如何分布,各位可以記一個溏心蛋理論。溏心蛋的蛋殼剝開來以後,最外面那圈橢圓形的蛋白區塊,就是土城的痕跡;接下來蛋黃的外圈是磚石城;最內一圈半熟狀態的核心,就像是竹子城的範圍,也是新竹最精華的核心地帶。
如果要說竹子城的故事,可以花上兩個小時來走;而磚石城可以花上三個小時至三個半小時;土城最大,走一圈可以用五個小時來講故事。
今天主要談的是新竹的城牆、城門與水圳。新竹的水圳,也就是灌溉用渠,它是互相交錯、阡陌縱橫,水圳的發展早於新竹的城牆。今天的行程使用穿插的方式帶著大家行水路、尋塹城。我們會看到清朝、日據、民國,到現代,城市的景觀與古蹟因為生活的關係,發生了很多變化。
我們從北門街開始,往東門城護城河方向走,護城河原來就是灌溉用渠,沿著東門大排水,跨過東大路,會接到隆恩圳。隆恩圳周邊是日據時代的東區,也是日據時代城市規劃的重心,所以東區的城市規劃是做得最好的。適逢天公作美,下過雨後略為放晴的天氣,空氣很涼爽。在這樣的天氣到護城河去,會特別容易感受到水城所特有的氣氛,空氣蘊含著水分帶來朦朧、微涼的感受。
到了隆恩圳後,再沿著護城河走,這時會走到土城的護城河,再往東北方向走,水圳轉彎被埋在地下。然後再走到土城的北門,途中會經過磚石城時期的北門(現今北大路跟北門街交接口),最後沿著北門街,便會走到竹子城的北門(北鼓樓)。北門大街非常特別,它串連了三重城牆(土城、磚城、竹城)的北門。
說起來,新竹城真的非常特別,三圈的城牆中,竹子城有四個門,磚石城也是四個門,而土城有八個門(其實是九個門,有一個是居民自己挖出的小便門,至今雖然已經不存在了,可是交通的功能還在。只要看到有誰穿過那個小便門,應該就是在地的新竹人,因為只有他們才知道那條小路),總加起來,新竹擁有了十六個城門,若加上小便門,就是十七個城門。
大家知道北京城有幾個城門嗎?「裡九、外七、皇城四」,內城有九個城門,所以步軍統領衙門俗稱九門提督,便是這樣而來。而外城有七個城門,皇城有四個城門,合起來有二十個。
新竹城這麼小,就有十七個城門,相比北京城來說密度相當高,因為擁有三圈的城牆,可說是北台灣當時最堅固的城市。會產生這樣狀況的原因,相當程度也是因為新竹的戰略位置,也導致新竹的城隍爺位格一直升。各位如果到各地城隍廟,通常皇帝賜的匾額上面,都是寫著「威靈顯赫」、「公正無私」等等。只有新竹的城隍廟御賜匾額,上面寫的是「金門保障」,金門就是指國家的門戶,所以新竹都城隍爺重要性某個程度來說,是因為新竹是北台灣最重要的戰略城市,也是過去北台灣的行政中心。對於大清帝國來講,新竹是東南海域的第一個保障,所以叫做「金門保障」,這是新竹特有的情況。在大家有個簡單的了解後,我們開始今天的導覽行程。
【塹城巷弄的生活尺度】
新竹舊城區內錯綜滿佈了許多小巷道,就這麼自然而然地穿插在密密麻麻的建築之間,見證從清代到現代的城市發展紋理。一開始我們先從典雅花苑旁的巷子穿越,走出去後,便來到錫金大廈。錫金大廈過去是新竹地方望族,也是第一孝子的李錫金家族大厝,占地寬廣且屋況良好,但在被指定為古蹟之前便被拆掉改建大樓。錫金大廈上刻有「錫金大廈 李應臣」的字樣。從前的李家大厝正門便與現在錫金大廈的正門方向一致,都朝著中山路40巷(也就是錫金大廈門口的那條路),背對錫金大廈,右手邊的英明街(陵茂巷)過去是李家接待客人從城隍廟來的路,而左手邊剛剛來的巷子則是過去李家佣人所使用的巷子。
走到中山路40巷原本是為了抄近路到東門城那邊,但其實這條路原來是條水圳,從這條路往城隍廟方向走,可以接到「屎溝巷」(中央路57巷),而原本從屎溝巷延續到中山路40巷是過去稱為「後圳溝巷」的地方,相對北門大街來講,就是後圳的溝巷,過去大家挑水肥、農產的道路。
沿著後圳溝巷穿過中山路繼續走,會看到地面有一段排水溝,這是過去的後圳溝,沿途還可以看到一些住家保留部分的老牆。這邊有點類似鹿港的不見天街,暗暗的,但這就是古人生活的尺度。而在這邊有一棟會友齋,那是老的裱褙行,再往下走有一些賣竹器、傳統工具的店家,李元璋也是這裡的客人,曾買過很棒的蒸籠,總覺得新竹若要發展地方文創商品,少不了這些竹器。
北門大街的大戶人家面都是朝著北門大街,而這個後圳溝巷,就是下人走的道路。這裡從清代到日據時代都是新竹州重要的農具生產中心,鐮刀、芒草蓑衣……都在這條巷子。
接著往前走到一家紅色門板、旁有竹子圍籬的店家,豐益號。可惜當天未營業,雖不在行程要介紹的範圍內,但老師還是稍微介紹了這家老店。豐益號的房子仍有保留有清代標準的建樣,二樓的地板是所謂的軟地板,有彈性,會晃、會呼吸,今日沒能看到真是相當可惜。聽說從前這一面都是這樣的建築,不過現在看過去大部分都已改建。在一條巷弄內便可看見城市的新與舊,李老師說到這裡不禁的嘆了口氣,不知道是否緬懷起過去能保留那傳統樣貌的古巷風情。
豐益號再往前走不遠便是竹茂行,竹茂行也是新竹的百年老店,以販售竹製品居多,另有賣些耕作用具或農家用具如鋤頭、鐮刀、犁耙、畚箕、水桶等。當天甚至在店內看到過去天冷時阿婆出門一定要提著的「火籠」。火籠裡頭會放著炭盆,提著火籠像是提著一個行動暖爐一般。
離開竹茂行後繼續向前走,來到會友齋的店面,從面向會友齋店面左邊的小巷走進去又是柳暗花明新天地。
走進巷弄,這一段仍是後圳溝所經過的地方(現為東前街二巷),我們來到鳥烏小作工作室的門口,這棟房以前是一間老旅社,叫做皇冠旅社,前兩年轉手,現在整修成藝術家工作室,踮起腳來還可以看到房屋上的那些裝飾。
走出了後圳溝巷,來到東前街,右手邊便是東門堡福德祠,土地公廟,站在廟前往上看可以見到氣派的題字寫著「開台福地」,這個意思便是指,它是北台灣第一個土地公。而祀奉的對象便是開墾新竹的名人王世傑。這條街同時也是新竹有名的銀樓街,不曉得是否與開台土地公有關(傳說土地公亦是財神爺)。
在這裡可以看到日據時代規劃的東門市場及東前街如何與過去的小圳路連接,這樣新與舊夾雜的生活空間,可能連現在的新竹人也不太知道這些歷史。所以新竹絕對是北台灣最有趣的城市,有著最新的科學園區,也有最古老的歷史脈絡。
【老市場與新創意的生活場域】
東門市場也有許多故事,可以看到它現在還是位居城中心,日據時代規劃仍然相當重要。這個市場裡面有很多名產,有噴水貢丸、南貨行、在地小吃、印尼小吃等等。
李老師在新竹教育大學開課的時候,曾經提議將東門市場變成新舊合一的文創市場,因為它還有二樓,地下室有停車場,二樓從前是新竹的古玩、書畫、藝品的集散中心,現在還有一些老人家住在上面,這個市場充滿不同的生活紋理,可以好好利用。
市場的故事豐富,但由於並非今日導覽的主題,沒辦法介紹太多,不過有個地點李老師希望大家可以認識一下。原來是有新竹教育大學的學生,很傻很天真的學生,充滿熱情地跑到這個市場裡面開了一個小小的畫廊,自己開、自己辦、自己經營,大家若有經過,不妨去簽個名、打個卡,給他們壯個聲勢。
這個藏在市場內的創意空間叫做「東門城之內」,這些學生們作的事情其實也符合李老師之前所想的新舊生活融合的概念,新辦一個文創市場,並不是要把舊的城市生活的紋理全部趕出去再弄一個新的,這是沒有遠見的城市治理者喜歡搞的把戲,如果把空間全部刷新,置入全新的東西,就會脫離了原來這個城市生活跟文化的底蘊。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摻金入砂法,一點一點的滲入,讓新與舊可以結合在一起。
學生們跑來市場租這個空間是個有趣的過程,是一個天真浪漫的故事,就憑藉一股衝動跑來,然後跟房東談妥後便承租,剛開始一兩個月門可羅雀,這市場裡面連麻雀都不會飛進來。幾個月後,漸漸隔壁的雜貨店老闆會跑來說「少年欸,你們在做什麼?」,跟他說「作展覽呀!」「喔,這樣喔,那你們要加油喔!」然後他們沒事會跑來看一看,雖然學生們做的東西他們看不懂,但是他們會開始打招呼,產生互動。
【一個宛若新天堂樂園的歐式電影院】
在東門市場內跟著老師的腳步走著,左彎右拐,一下子又走出了市場,來到外面,一旁便是新竹知名的影像博物館「有樂館」。
新竹城雖然景點沒有台南多,範圍沒有台南大,但是相對的,新竹歷史與故事都濃縮在一起。老師笑著說剛剛一路走來,其實一直在壓抑說故事的衝動,因為能說的東西太多了。
從東門市場拐出來到中正路,眼前是「有樂館」,是日據時代全台灣第一座配有冷氣空調的歐式電影院,現在已經恢復放映影片的功能。李老師把在這裏面看電影列為在新竹生活的十大美好之一,他曾經在裡面看了很多新浪潮時期的電影,李老師將有樂館比喻做義大利電影《新天堂樂園》中小男孩從小看電影的小電影院一般。
磚石城的城牆在這邊基本上就是有樂館所面對的中正路一帶。在稍微看過有樂館後,便穿越馬路到東門城去。
【新竹之心東門城】
東門城是在蔡仁堅市長任內整建的,現在叫新竹之心廣場,整建的過程有很多的創意。
蔡市長當初選了四首詩分別刻在四個位置,這四首詩是新竹四位重要的人物—康熙時期的周鍾瑄、咸豐時期的林占梅、日據時期的葉文樞、民國時期的黃祉齋所寫,代表了不同的歲月痕跡,來到東門城別忘了找找這四首詩的位置,邊吟詩邊散步。
新竹之心當初是與兩旁道路水平座落,整建時往下挖,就另外取得一個仰視的角度,如果從最下面往上仰角拍照,城門的氣勢是相當不錯,這也是我們現在十七座城門裡面,僅存的一座,保留狀況良好。
新竹的四個磚石城的城門的名字相比台北城門比較官派的名字,算是格外風雅。新竹東門叫「迎曦」,迎接晨曦;南門叫「歌薰」,歌頌薰風,薰風就是南風,就是夏日的風。東門就是配著春季,南門就是配著夏季;到了西門,剛剛林占梅的詩也說了西門的風很大,因為面對著海,所以西門叫「挹爽」,延挹爽氣,爽氣就是秋氣,也是西風;到了北門,就叫拱辰門,拱衛北辰,拱衛紫辰,因為北京就在我們的北方,所以拱辰門拱衛紫辰。
這個迎曦門是由蓋磚石城的淡水同知李慎彝(四川威遠人)所蓋,後來蔡市長很意外的找到這個新竹的淡水廳城建城碑,把它保留在這裡。
從新竹之心朝內望,現今叫做東門街的道路並不是過去的東門街,清代存在的街道是現在新竹圓環鎖店旁的小巷子,令人驚奇。現在的東門、西門、南門、北門街,跟以前不一樣的是東門與西門街,西門街原本蜿蜒,但日本人將它截彎取直成為現在的西門街。
黃祉齋的「迎曦門懷古」中寫道:「迎曦歲月幾經過,此日登臨發浩歌,勝蹟於今三易主」指稱新竹換了三個老闆(清朝、日據、民國),「城樓依舊聳嵯峨」,嵯峨是從唐代就有的地名或者形容詞,有去過京都的應該知道,有個地方叫嵯峨野,它是承襲唐風而來的名稱,形容山勢綿延的美麗景象。
【水路上的塹城風景】
我們從東門城開始沿著護城河散步一小段,立刻可領略水城的魅力。今天水氣氤氳正好,來到河岸旁日據時代的新竹州圖書館。李老師暢談小時候因為念旁邊的東門國小,所以進到這個圖書館看書,是個十分痛快的經驗!
縣市分家時,州圖書館賣給了新竹縣,新竹縣不用,轉賣給新光人壽,但纏訟多年,不讓其改建大樓,州圖書館能夠留下,是件萬幸的事。
從東門市場、後圳溝巷這樣傳統的清代與日據生活空間走出來,走到這裡就可以開始感受到新時代規劃的力量,李老師在自己的書《新竹同知‧美食散步》中提到,日本人在日據時代有意識地向東發展。甚至懷疑四個城門只保留東門,也許是因為日本人是一個崇尚東方的帝國。當初魏晉時代上書給中國,出了一個國書,他們的皇帝自稱為日出處天子,因此特別重視東區。
日人到了新竹城就特別著重發展東區,所以重要的機關,包含新竹州廳、派出所,重要的銀行,州圖書館,通通都蓋在這邊,連火車站也在東門外。台北城也可以看到這個情況,早就打破了台北城四方的範圍,不斷地向東發展。所以東門國小在日據時代叫做日人小學校,專門給日本人就讀。
接著逐步走到了東門國小後方,仁義街、文化街、民族路33巷的交叉口,這裡有一座橋,這座橋叫土城橋。土城橋的意思是從前土城的城牆,延續到了這邊,現在RT這個麵包店路口,有一座土城的城門,小東門在這裡,然後土城城牆在這裡交叉,再沿著前面東門國小旁邊這條路(民族路33巷)過去,我們以前稱這個叫「賊仔市」(台語)就是賣腳踏車的地方,二手腳踏車的地方,現在變成pub、飲料店居多。
土城是沿著這個方向(民族路33巷)這樣子到前面,這座是土城橋,所以這一段的護城河其實是土城的護城河,不是磚石城的。到了那邊接上了石城(東門國小旁),東門城的城牆,到那一段就變成磚石城的土城,為什麼會這樣子,很簡單,水圳是先存在的,東門大排水先存在,城池是後來蓋。
繼續沿著護城河旁的文化街走,這一段原來的名稱是東門大排水。新竹的農田水利會就在一旁的晨曦大飯店,剛巧與水圳鄰近。
之後走進了仁愛街11巷(現在阿朗基餐廳隔壁巷子),若不是李老師說明,完全看不出來他曾是一條圳溝,隆恩圳從這條路對面過來,它的水是從頭前溪引來,當初都是為了灌溉,所有的新竹水利用渠與農圳都是為了農業灌溉,所以隆恩圳到此注入東門大排水,再繼續往兩邊延伸。
到東門國小的後門道路(仁愛路與仁愛路11巷交叉口),老師提到去年十月出版了《新竹同知‧美食散步》後,正籌備寫一本「文學散步」,而東門國小後面這個地方,就是李老師心目中新竹的文學角落之一。
前方大概蘇代書這個事務所一帶,右手邊這邊看的出來是以前的眷村以及公務人員聚集的地方,大概蘇代書事務所這個轉角,曾住了一個新竹市的文學家前輩,邵僩。邵僩和他的夫人都是東門國小的老師。
從這裡往東大路方向可以看到一棟高樓,這個位置在東門國小後門的這排,從前是只有二十戶的眷村,陸軍大學使用。這裡面出了兩個人,一個是十大傑出女青年,叫做李鍾桂,後來她當了正中書局的總編輯;另外一位是詩人鄭愁予,他們都住在這裡。鄭愁予其實不是新竹人,他們家三十八年來到台灣新竹地區,從山東的中學轉學到新竹中學插班三年級,他跟弟弟因為就住在這裡,所以都在東門國小操場玩橄欖球、踢足球,所以這一帶就是他們的生活空間。大家生活在此也許不曾想到我們原來距離這些文學家這麼近。順著路往下走,便會接到東大路。
穿越了東大路,就會走到三民路上,三民路中間便是過去的水圳道,而剛穿越時就會看到用木板所遮蔽的水閘門。
沿著中間的步道走,會看到一個說明碑,碑上簡要說明王世傑開墾水圳的歷史,從前的「水」就是農人的生命,為了搶水搶田,鬧出族群械鬥糾紛,屢見不鮮,這在當時是常見的事。沒有水就沒有收成,家庭就無法生活,這也是生存的無奈。
三民路一帶從前都是住日本人,看到現在這個城區的規劃,看不出它是舊城的模樣,因為那時便是往東發展的新城區。
這個社區名為「三民社區」,有點像台北的民生社區,很悠閒,規劃得很好的生活空間。台北的民生社區是美軍規劃出來的,跟那個地方其實沒有甚麼特別的淵源。新竹的三民社區卻是跟著隆恩圳發展出來的。現在從路口走進就聞得到咖啡香,因為沿路有很多的咖啡店,從過去日人居住的社區成為現在具有文藝氣息的地方。
【新竹甜蜜的圓心】
這裡還可以看到仍然保存的非常好的日式建築,這是為什麼呢?前面路口不遠處是巨城,原來巨城百貨一百年前是叫做日本帝國製糖株式會社新竹製糖廠,新竹人簡稱糖廠就在那裏。日本人重要設施都放在東區也可以從這裡看出來。三民社區這裡也是李老師眼中新與舊的生活空間如何經歷三個不同的時代,發展出現在的樣貌。
這一大片以前舊地名叫田心仔或田心庄,看地名就知道,這裡以前就是一大片田,日據時代日本人在此設了糖廠,然後開始有小火車軌道,分三個方向,從新竹州的竹北,湖口等地,運甘蔗來這裡製糖,在《新竹同知・美食散步》書中也提到,這裡像是個甜蜜的圓心,也是新竹市糧食最豐足的地方。
這邊有一個日式建築,現在還保留得不錯,它是現在的農糧署,日據時代只是收稻穀、收糧食的地方。四、五年前,農糧署新竹的主任蠻有遠見,曾找了李老師的市議員弟弟去談了幾次,後面這一排是他們的倉庫,現在沒有用,他想要規劃成米食博物館,現在不是很流行舊瓶新裝?於是李老師建議可以對外開放,辦理米食的藝術節,或是找摩斯漢堡這樣的企業,因為他們有知名的米漢堡,這裏可以嘗試提倡在米食上面做飲食藝術的變化。
我們天天都吃飯,飯怎麼煮好吃?怎麼洗?台灣的這些米、日本的越光米等,這麼多種米到底怎麼分?怎麼煮?哪個包壽司好吃,哪個炒飯好吃,通通都是可以推廣的題材。它就會是一個很成功的文創案例,既有歷史又有未來,這樣有潛力的地點在新竹太多了。
【哲學之道在於市民的心境內】
過去因為新竹跟日本作了姊妹市,獲贈一堆的櫻花樹苗,除了在新竹公園種以外,後來又找了一個地方種櫻花,就是這個隆恩圳三民路的兩側。
回程途中,我們在三民路中間橋上拍照,拍完後李老師問我們在橋上拍照的時候不知道會不會有一點錯覺,覺得像在京都的「哲學之道」?李老師想表達的其實是:「我們經營一個城市的美感不是比附。如果我們把這邊也弄成一個哲學之道,這是很欠打、根本就不可能的事,就好像把護城河稱為新竹的塞納河,根本沒有意義,去過塞納河嗎?塞納河是法國巴黎人的生活風格發展出來的,賽納河邊除了是宗教中心,也有很美麗的藝術橋、新橋之外,他還有很多的舊書攤,那個風格不是說把一個河道整治就說它是塞納河,它就是浪漫,沒有意義。」
同樣道理,我們如果把隆恩圳整治,你看它可以成為一個很舒服的生活環境,讓人去體會漫步的感受,不需要比附,這比起膚淺地將國外的景點名稱移植到這片土地上有意義多了。就像大部分的觀光客去京都,到了哲學之道,真正知道西田幾多郎是誰、西田幾多郎的哲學在講甚麼的人有多少?而走在那步道上真正在思考問題的人有多少?沒有。大家都拼命在選任何一棵櫻花樹下拍照打卡以表示我有來過,這沒有意義。說到此,眼前恰巧碰到一位女子在雨後坐在櫻花書下看出。李老師有感而發,這個看書的場景讓他想到去海德堡的時候,海德堡也有一個哲學家小徑,那個名氣比京都哲學之道大得多了。「因為那是大社會學家韋伯在海德堡大學研究時常經過的地方,這個哲學家步道是在山腰上,不是在水圳邊,我那時候去的時候,風景當然漂亮,他們也沒有刻意樹立一個步道的指示牌,更不會刻意放一個椅子告訴你誰在這裡坐過,然後大家趕快拿一本書假裝在這邊拍一個照。他們完全沒有做,但是我在那個海德堡的哲學家小徑的早晨,看到讓我非常驚訝的事,許多不同年紀與性別的德國人,坐在那邊享受難得的冬陽,一面看書,這個就是生活裡面的美學,這就是城市裡面應該要具備的。」
接下來我們走到一棟隱沒於大樓旁的老房子,這是以前日據時代新竹州警察局長的宿舍,旁邊那一大棟是新竹州知事官邸,新竹州知事很大,管桃竹苗三個縣,那個規模現在已經看不到的,比警察局長的宿舍大多了。
東門國小前門那邊,現在的東區區公所,就是以前的新竹市尹(等同於新竹市長)的官邸。新竹州警察局長的宿舍也在這裡,新竹州廳就在旁邊,所以可以看出當初日據時代建設完全著重在東區。
在警察局長宿舍對面,因為正在新竹州廳後面,所以日據時代就規劃成文官宿舍,到了民國時代就把這個變成公務人員宿舍。這一塊是日本人發展的重心,所以它舊名叫旭町,旭日東昇的旭,一聽這名字就知道是東方。台北也有旭町,新竹的旭町就是這邊。而旭町橋就是新竹市二二八事件的發生地,當初民國三十四、三十六年,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候,新竹城的民眾聚集在這裡,然後城外南下的援軍就開進城裡來,在這個地方發生衝突。它的位置離剛剛走的宿舍的路,距離差不多一百米而已。所以說新竹城的歷史非常濃縮,全部景點非常密集,走到哪裡都有故事。
來到世界街旁的青少年館,看到美麗的建築體就在公園旁,原來這一帶本來有一大片的清代古宅,保存到十幾年前都還有,可惜後來拆除了。青少年館這棟整理得很不錯,裡面可以看漫畫之類的書籍,在日據時代它是衛生所,到了國民政府時期有一段時間當廣播電台,後來才整理成青少年館。有機會也可以進去看漫畫,新竹會這樣做也是因為新竹有另外一個特產,就是漫畫家很多。
往回走到北大路與中正路的交接口,可以看到新竹知名的天主教堂,北大教堂。這是新竹教區中心,這個教堂很有趣,是光復後才蓋的。因為這個教區的神父費濟時,原本是中國大陸揚州教區的主教,他跟著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以後,就按照揚州大教堂的造型再蓋了一遍,就變成新竹北大教堂。
本來天主教的人口在這邊是穩定的,不是特別多,後來因為隨著移工與新移民增加,到了週末的時候,可以看到很多東南亞籍的民眾來到這邊做禮拜,因為他們禮拜完回去的時候必然經過東門市場,所以東門市場現在也可以看到許多異國料理與東南亞雜貨店。
【消逝的北郭園與北門】
到了北大路與大同路的交接口,李老師特別停下來跟我們講解:「磚石城的城牆從卡爾登飯店那打一條虛線曲線,從大同路土地代書事務所,切到中正路上。然後有一些北門大街的大戶,他的屋長,可以四進,從北門大街到後門這裡再出來,這裡以前是大戶人家聚集的地方,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小城市的生活尺度。」
這個街道、樓高、街道寬很好,以前可以站在這裡,就看到十八尖山,現在看不到了,因為火車站前的大樓蓋了起來,天際線便改變了。十八尖山對新竹的風水非常重要,那個親切感非常好,可是現在看不到了。想想看以前的人,住在這條街上,往左可以看到十八尖山,往右可以看到新竹兩大名園的北郭園(另一個是潛園)。
城牆從大同路這裡經過,新竹兩大名園代表新竹兩大文豪,林占梅蓋的潛園,在西門,林占梅在營建潛園的同時,鄭用錫鄭氏家族不服氣,晚一年他們也開始動工,蓋了北郭園。
為什麼叫北郭呢?因為它就在城牆外,「青山橫北郭」,就用這個意思,他就在北門城牆外,就是問鼎院建案,以及交接口對面的教會,這一大片通通都是北郭園。北郭園在日據時代還陸續增建,日據初期北郭園不但沒有拆掉,還增建了一個紅色磚造的時鐘樓,有一個大時鐘,那時候的人很少有錶,手機更免談,所以大家都看北郭園的時鐘來對時。
所以在這個路口往左看可以看到十八尖山,往右看可以看到北郭園,可以看到時鐘樓,那是很重要的地標,現在全部消失了。
接下來順著北大路走到與北門街的交叉口,看到在卡爾登飯店的北門城門解說碑,看著碑上的地圖,了解過往北門的位置,從前的北門就在這個路口。
北門大街這個朝外一直走,會到土城的北門,再往水田街朝舊港方向走,會往北跨過頭前溪到竹北,就是以前北上的官道,就是清朝時代的台一線。這樣子一直往北可以接到台北的艋舺,今天的萬華,同時因為這個官道,一路可以通南寮、新港,所以這條北門大街就是新竹清朝時代的政經大道,政治經濟都要走這條,所以北門大街的人才會這麼有錢,房子那麼漂亮。
在北門街與愛文街、城北街交接口有一個媽祖廟,新竹叫做外媽祖,在城牆外。新竹還有一個內媽祖,在城牆內,在西門街上。
長和宮還有很多歷史,它同時也是新竹郊商人聚集的地方,水郊的意思就是海上貿易,海上貿易同業公會兼會館、俱樂部、會所、辦公處,凡是有郊商聚集的會館,戲曲一定特別發達,因為有錢人要看戲,吃個飯喝酒要看戲,要應酬,所以北管中心就在這裡,裡面還有拜西秦王爺。這是今天走的最後一站,北門大街。
*本文內容與相關圖資版權為李元璋及周益記團隊所有,歡迎大家友善轉載,讓更多人有機會親近古城的美。